2014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

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香港科學館合辦,每年一度的「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於11月28日(週五)下午在香港科學館舉行。

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飛機即將於2015年舉行首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進入實用階段,這兩個項目顯示了中國在航空和太空科技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今年主辦機構邀請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原科技部長,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專職委員張聚恩高級工程師,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成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院士擔任主講嘉賓。
 
在簡短的開幕儀式上,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許曉暉副局長、中國科協國際部陳劍副部長代表主辦機構先後致辭。出席開幕儀式的嘉賓有:香港理工大學衛炳江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院士,香港大學理學院郭新院長,本屆講座嘉賓主持、香港理工大學李榮彬講座教授,前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曹萬泰太平紳士,香港科學館薛雯總館長,廣州市科協馮元書記、曾純青副主席等。本屆公開講座獲得多個團體作為支持機構,包括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理工大學、中國高等院校香港校友會聯合會、香港資訊科技界聯會、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中華百年」系列活動籌委會等。
 
汪正平教授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和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在史丹福大學跟隨諾貝爾獎得主Henry Taube教授作博士後研究,曾擔任美國貝爾實驗室院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董事教授」和材料科學及工程學Charles Smithgall Institute Endowed講座教授。汪院士的研究領域包括聚合電子材料、電子、光子及微機電器件封裝及互連材料、界面結合、納米功能材料的合成和特性等,他成功開創了嶄新原料,為半導體的封裝技術帶來革命性影響。半導體技術的進步主要是源於材料,特別是聚合物、電介質和導電性複合材料的推進。汪院士以「納米材料和技術的最新進展—電子、光電和微機電系統的應用」為題,介紹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探討於電子、光電、生物傳感器以及微機電系統(MEMS)等方面的應用,及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張聚恩工程師,1969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工程系。從事航空科技發展工作45年,為國家級科技專家。曾先後參加國內多型航空武器研製生產,組織突破多項技術關鍵,參與組織領導國家重點工程,主持領導多項航空重點工程項目的技術經濟綜合論證。近20年來,參與領導和具體組織了多輪航空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制定,以及多項科技發展專項的實施,為中國多項重大航空工程的預先研究和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發表多篇論文,獲得多項科技進步獎。2009年主編《新航空概論》。

張先生以「中國航空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為題,回顧世界航空發展的簡史,以及中華民族在航空領域的歷史建樹,並介紹近20年來中國大陸航空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中國航空製造業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商用飛機公司(COMAC)為主力,在研發和生產軍用飛機、民用飛機、直升機和各類配套設備方面不斷改良和進步,從與當代世界航空強國的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同場競技,中國航空走上了一條振興發展的光榮道路。講者展望世界航空和中國航空的未來,闡釋中國「航空人」的歷史責任,希望藉此感染青少年獻身航空事業,為全人類做出新的貢獻。
 
李建成院士為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致力於地球重力場領域的研究,是中國精密大地水準面理論研究和工程化應用的開拓者。他將大地水準面從理論跨越到工程化應用,創新地提出和應用數字高程基準取代傳統水準標石,引領了中國現代基準建設,解決了精密大地水準面確定的多項理論和技術難題,完成了從米級到分米級、到厘米級、再到亞厘米級三次精度提升,使中國在該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果已規模化推廣應用到150多個省、市、區域的數位高程基準建設工程。

李建成院士的講題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精密高程的確定」。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是20世紀的重大技術發明。它具有全球、全天候、高精度連續導航和定位功能,在航空、航天、軍事、交通、運輸、資源勘探、通信、氣象等領域中,均被作為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李院士介紹了美國的GPS、歐盟的伽利略(Galileo)、俄羅斯的格洛納斯(GLONASS)和中國的北斗四大衛星定位系統發展情況。中國正在建設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已能為亞太地區提供全天候的即時導航和定位服務。然而,GNSS測定的大地高不能標示水的流向流速,不能直接用於工程。通過建立數位高程基準模型,可以將GNSS測得的大地高轉換為海拔高,最終實現平面與高程「三維一體」定位。目前,數位高程基準模型已作為測繪基準設施,並在中國得到了規模化的推廣應用。
 
李院士還比較了美國GPS與我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認為北斗系統有自己的特點,但因中國製造業技術水平的限制,北斗系統在配套設施方面的自主研發不足。李院士說,這次來港,參觀了香港城市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聽實驗室主任陳志豪教授介紹該室為北斗系統地面接收器研發的高水平天線線圈,感到很振奮。中國需要更多這類自主研發的配套設備,使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近300位香港專業界,大、中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廣州市科協代表團20餘人出席公開講座,三位科學家的精彩演講,受到聽眾熱烈歡迎。問答環節,聽眾踴躍提問,其中包括很專業的問題,氣氛熱烈。

包括兩位內地主講科學家在內的中國科協代表團,在港停留的短暫時間,出席了一列的交流活動。拜訪了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香港工程師學會,到訪香港城市大學,與郭位校長、呂堅副校長、程星協理副校長、商學院嚴厚民院長、科學及工程學院李國耀署理院長、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志豪教授等座談交流,並參觀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
 
  27日晚,本中心舉行晚餐交流會,安排香港高校學者和業界代表與張聚恩工程師和李建成院士及中國科協代表團相聚。晚餐交流會由本中心副總裁郭明華先生和中國科協國際部副部長陳劍先生主持,出席者有: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院士和副院長黃錦輝教授,香港大學理學院郭新院長,香港城市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志豪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劉建德教授,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副系主任陸勤教授,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陳其富先生,香港電腦學會副會長鄭松岩先生,前香港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博士,中國航空學會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部副部長余策先生,中國科協港澳台交流處楊容處長和項目官員仇志偉先生,廣州市科協馮元書記、曾純青副主席,本中心科技部主管匡增意先生和學術部主管鄒重華博士等。兩地學者共話中國科技大發展的美好前景,願加強香港與內地的科技交流,共同為國家的創新科技做出貢獻。香港理工大學是本港兩所開設航空航天工程專業課程的高校之一,正在籌建航空航天研究中心。負責此項工作的理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劉建德教授向張聚恩工程師表示,希望促進該校與內地航空界的交流與合作,獲張先生積極回應。一年一度的「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不僅是對香港市民進行科普教育的平台,也為促進兩地科技交流與合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出席開幕儀式的嘉賓和主辦機構、支持機構代表合影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坐滿聽眾

11月28日上午,中國科協代表團訪問香港城市大學後合影。前排左起:李建成院士、張聚恩工程師、郭位校長、陳劍副部長、陳志豪教授,後排左起:程星協理副校校長、鄒重華博士、李國耀署理院長、郭明華副總裁、嚴厚民院長、呂堅副校長、楊容處長、余策副部長